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結構和經(jīng)濟狀況,因此每個家庭養(yǎng)育方式的排列組合都會有所不同。但是,作為媽媽,我們不必要求自己百分百地投入;作為爸爸,也不用要求自己成為“別人家的爸爸”。父母們應該先愛自己,成全自己,在這個前提下才有智慧和方法養(yǎng)好孩子。
原生家庭里大人所展現(xiàn)的一切,本質上都反映了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念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所謂的養(yǎng)育,就是第一步先給孩子生命,第二步再給孩子信念,其他所有的知識和細節(jié),都是在這個信念的基礎上開枝散葉,陸續(xù)延伸。
■ 胡楊
最近朋友當外婆了,每天她都會分享女兒拍的小外孫女各種造型的可愛照片、視頻,我說“感覺你女兒多了一個心愛的玩具”。她說,的確,女兒覺得,孩子就是她的大玩具。
如今,很多家庭面臨孩子到來時都如臨大敵,女性朋友更是前怕狼后怕虎,擔心自己的生活、職業(yè)生涯受到影響。得到CEO脫不花就坦言自己曾經(jīng)的育兒困惑:“市面上講家庭和事業(yè)平衡的書不少,很多書我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是在構建一個烏托邦,在要求父母變成超人。你想想,一個完成了八小時工作,已經(jīng)精疲力盡的職場父母,回到家之后還得輔導孩子作業(yè),情緒穩(wěn)定、充滿耐心,這怎么可能呢?”
也許這是很多職場女性面臨的困惑,工作或者說事業(yè)與家庭真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嗎?最近看《小日常 大奇跡》一書,作者王瀟認為:兼顧孩子和自己的發(fā)展并不是女性的奢望,而是切實可行的。書中作者提出三種養(yǎng)育方式——自養(yǎng)、放養(yǎng)和寄養(yǎng)。在我看來這三種養(yǎng)育方式并不是孤立的,而是各有側重?;蛘哒f,大多數(shù)父母都是“混養(yǎng)”模式,而只要將這三種養(yǎng)育方式的重點抓住了,就能事半功倍地完成高質量的陪伴,給孩子成長的空間,也給自己發(fā)展的余地。
自養(yǎng):抓住自己的優(yōu)勢,慎重介紹自己的工作
所謂“自養(yǎng)”就是自己帶孩子,這本書中提到,家長應該挑選自己擅長的領域“自養(yǎng)”孩子,要在孩子面前閃閃發(fā)光,成為榜樣。
關于“自養(yǎng)”,我的體會是: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閃閃發(fā)光,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,讓孩子閃閃發(fā)光。
比如我是文字工作者,寫作是我的長項,所以從小我就很樂于給孩子讀童話故事。他上學后,每周六日我會督促、利誘他寫一篇作文。至今還記得有一次,我們母子根據(jù)時任美國總統(tǒng)奧巴馬喜歡的名畫《向正方形致敬》,各自作文,兒子寫出了視角令我驚嘆的一篇小文,那時他小學5年級。
再比如我一直很羨慕會畫畫的人,從幼兒園起就給兒子報了繪畫班,這也是他唯一的課外班,且一直堅持到初二。在畫畫這件事上,他在媽媽眼里是閃閃發(fā)光的。
還有就是我喜歡足球明星,從巴拉克追到C羅,這某種程度上也讓兒子從小愛踢足球,目前看已經(jīng)成為他此生最愛的體育運動。
作者還特別提到——家長要學會慎重地向孩子介紹自己的職業(yè)。
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。得到CEO脫不花說,他們公司有位智力超群的工程師,有一天他帶著孩子來公司,孩子問:“爸爸,你是做什么工作的?”他輕描淡寫地說:“爸爸是打電腦的?!薄爱敃r我看出孩子眼里的失望。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,孩子也需要家長成為他的榜樣,因為一個閃閃發(fā)光的家長,也是孩子自我價值感的來源?!?/span>
書中向家長推薦了幾種介紹自己工作的方法。比如:你在工作時需要用到哪些技能,跟孩子解釋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和爸爸媽媽的工作有關,等等。通過對六個問題的解答,可以讓孩子看到你的努力和你的價值,以及你的工作邏輯。最后,孩子覺得,我的爸爸媽媽還挺優(yōu)秀的,我自己也得努力。
在自養(yǎng)環(huán)節(jié),作者還建議學會召開家庭會議。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,媽媽包攬了所有,孩子病了,是否吃藥,是否去醫(yī)院,去哪個醫(yī)院,這些都由媽媽一個人做出決定,一旦出現(xiàn)問題,責任也由媽媽一個人承擔。媽媽也會因此生出一肚子怨氣,心想:我最累,你們不管,還說三道四。
請注意,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,在這種家庭氛圍之下,孩子看到的是抱怨和互相指責。所以作者建議,家庭里的重要事項,最好還是通過家庭會議的形式來共同商量、決策。
一個家庭如果能養(yǎng)成良好的溝通習慣,孩子就能從家長的言行舉止中學會——如何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,何時該妥協(xié),如何提出自己的訴求以及與他人協(xié)作。
放養(yǎng):“場域育兒法”讓孩子獨立而自由
“放養(yǎng)”可不是讓孩子愛干嗎干嗎,對此作者給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“場域育兒法”,也就是家長通過營造和控制孩子所在的場域,即控制孩子所在的環(huán)境,營造自由、安全的環(huán)境,讓孩子既能自由自在,也能收獲有益的引導。
作者把放養(yǎng)的場域分為精神探索型、友誼森林型和心流山洞型,每一種場域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獨特的價值,家長可以按照這種分類設置孩子自由活動的環(huán)境。
對于放養(yǎng),我個人也有較深的體會?,F(xiàn)在的孩子大多被父母長輩拴在褲腰帶上,“含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掉了”。父母的不放手,導致很多孩子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,更抑制了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回望我養(yǎng)育孩子的歷程,自養(yǎng)和放養(yǎng)為主。我認為,學會放手才是現(xiàn)代父母的必修課。
如今我還記得12歲的兒子第一次獨自出行的經(jīng)歷,那是2010年1月25日,星期一。他帶著3個小朋友去中國科技館。
那天他們到科技館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周一閉館,于是決定去軍事博物館??熘形绲臅r候,兒子打電話給正在單位上班的我,說他們到了軍事博物館,可惜也閉館。當時幾個小家伙正在附近的肯德基饕餮呢。我說“那你們就在周邊玩玩吧”。結果他們先逛了世紀壇,登了電視塔,然后沿著昆運河走到玉淵潭公園附近,很多人在滑冰,他們就在那里滑冰了……然后還去了海淀區(qū)的樂樂家,從樂樂家出來又去了附近的世紀金源商場,兒子買了一個拼裝的倉鼠房……
記得兒子給我打電話的時候,身邊的同事就問:“你讓孩子單獨出去就不擔心嗎?”我說:“擔心是有一點點,但是更多的是放心,現(xiàn)在是開心!”的確,隨著孩子的長大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做父母的很多擔心都是多余的,很多的不放心,來自我們對孩子的“不信任”。
雖然那次出行被兒子視作“倒霉”,但是晚上回來的時候,分明看出他很興奮。我想這次出行至少讓他知道,出發(fā)前應該做必要的準備;另外,有些“倒霉”會帶來意外的驚喜。
寄養(yǎng):興趣班老師,是在給孩子選一個人格榜樣
“寄養(yǎng)”就是借他人之力幫你養(yǎng)孩子。在大多數(shù)家庭中,最重要的寄養(yǎng)方式就是給孩子找興趣班老師。這個時候請注意了,不是學畫畫就找個畫畫老師完事,而是替孩子選擇要跟隨一個什么樣的老師學習,這就存在一個篩選標準的問題。對此作者給出了一份《興趣班老師考察清單》,幫助家長從八個角度評估一個興趣班老師是否適合孩子。比如老師是否對他的職業(yè)保有熱愛,是否了解孩子的學習曲線等。
給孩子選的每一個興趣班老師,本質上都是在給孩子選一個人格榜樣。選老師就是給孩子選擇周圍的人,營造一個好的人文環(huán)境。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找到很棒的人,有時學東西是次要的,學那些人的樣子才是重要的。
總之,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結構和經(jīng)濟狀況,因此每個家庭養(yǎng)育方式的排列組合都會有所不同。但是,作為媽媽,我們不必要求自己百分百地投入;作為爸爸,也不用要求自己成為“別人家的爸爸”。父母們應該先愛自己,成全自己,在這個前提下才有智慧和方法養(yǎng)好孩子。
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段話:“養(yǎng)孩子要一天一天地養(yǎng),但養(yǎng)著養(yǎng)著,不免開始疑惑——為什么我的孩子養(yǎng)成這樣,別人的孩子養(yǎng)成那樣呢?事實上能夠造成最根本差異的,不是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長,也不是家長的教育資源,不是親子溝通方式,也不是孩子的學習能力,而是孩子心中被環(huán)境灌輸?shù)男拍睿簿褪菍κ澜缱罨咎卣鞯男拍?,這在心理學界叫作原始世界信念。原生家庭就是對人影響最早的最深的環(huán)境。原生家庭里大人所展現(xiàn)的一切,本質上都反映了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念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所謂的養(yǎng)育,就是第一步先給孩子生命,第二步再給孩子信念,其他所有的知識和細節(jié)都是在這個信念的基礎上開枝散葉,陸續(xù)延伸?!?/span>